危险因素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脑中风或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80%为缺血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20%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不可控制因素:1、性别(男性发病率高);2、年龄(50岁以上好发);3、家族遗传倾向。
部分可控制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高脂血症。
可控制因素:吸烟、肥胖、盐分摄取过多、生活压力增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1、脑血栓形成
本病好发于中年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青少年发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通常会有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疼等;约有1/4者病前曾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多数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通常意识清楚,少数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
神经系统症状有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2、脑栓塞
脑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气体、液体)进入脑动脉,造成的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在数秒或很短时间症状发展到高峰。常表现为局限性的抽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如有意识障碍亦轻且很快恢复。严重者可突然昏迷、全身抽搐,因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发生脑疝而死亡。
保健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
1、以低盐、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积极治疗TIA。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可糊状或半流小口喂食,必要时鼻饲。
2、老年人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切忌剧烈运动。
4、功能锻炼 早期活动锻炼对肢体偏瘫恢复极为重要。要保持关节功能位,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每2―3小时翻身,并做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持之以恒。
5、 坚持长期合理用药。用溶栓抗凝药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注意有无黑便。
6、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