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夏季护心养心,不可掉以轻心

时间:2024-08-15

盛夏来袭,高温热浪席卷而来,不少人会出现心悸、胸闷和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近年来气温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夏季高温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且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受到夏季高温的影响。由此可见,应重视夏季护心养心,警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心血管疾病在夏季高发的原因

夏季气温过高,空气湿度大,气压较低时,会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另外,夏季部分人的睡眠时间会延迟,生活习惯的骤然改变也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警惕哪些危险因素?

(一)不良情绪导致心率加快

在高温、高湿、低压环境下,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良情绪刺激会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同时,高温会扩张全身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肌有可能发生缺血,引起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睡眠差导致血压不稳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睡得晚、睡不踏实,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而睡眠不足则会升高血压、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三)出汗多导致血液粘稠

夏季气温、湿度过高,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体出汗较多,血液黏稠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血流缓慢,增加心血管堵塞风险,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四)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心梗

当人们从高温的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血管会突然收缩,而从低温空调房进入高温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心血管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反复冷热刺激可导致血压波动较大,会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肌梗死。

三、咋样有效预防?

(一)及时补水

建议小口、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如大量出汗应酌情增加饮水量,以保持体内电解质代谢平衡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二)饮食清淡

应保持清淡饮食,控制生冷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的摄入,减轻胃肠负担。

(三)防暑降温

当外出活动或者工作时,要做好防暑措施,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等,防止高温造成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同时,可准备一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当天气闷热、湿度较大时,在室内休息或工作时,可以打开空调,但要注意温度不能过低,且需要定期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使人体处于适宜状态。

(四)午间休息

夏季昼长夜短,加之暑热影响,人们一般都睡得比较晚,建议适当午睡,以助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五)适当运动

可在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当锻炼。如果天气比较闷热、空气湿度过大,可进行室内活动。

(六)稳定情绪

夏日可多做些安神静心的休息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种花草、散步、打太极拳等,防止因焦虑烦躁而引起的“情绪中暑”,及时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七)坚持治疗

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固然重要,但坚持积极规范治疗才是根本所在。一旦被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遵照医护人员要求长期规范治疗,切勿因自我感觉身体好转而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上一条:人人行动,全民控盐

下一条:“救”在身边,夏日里的隐形杀手——中暑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100号  门诊导医台:0551-66330199  行政总值班:19965130102

医德医风邮箱:sfydgb@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09010938号-2  皖ICP备09010938号-6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