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5日—21日是第4个中国减盐周,主题为:人人行动,全民控盐。

一、食盐是我国居民膳食钠最主要来源
由于传统的饮食习惯,我国居民膳食钠的主要摄入来源是食盐(约占70%-80%),其次是酱油和其他调味品(约占10%),以及天然食品本身(约占10%)。
二、食用盐的摄入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和“健康中国”行动建议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不应超过5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对于其他年龄人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2岁及以下婴幼儿辅食里不应该添加含盐和糖调味品,2-3岁幼儿不超过2克,4-6岁幼儿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65岁以上老年人应不超过5克。
三、食盐摄入过量的危害

氯化钠在食盐中含量为99%,钠是维持人基本生命活动的必要营养素,但是钠摄入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并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损伤胃粘膜、加快钙质流失,增加超重肥胖、胃癌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四、减盐小技巧
(一)炒菜时少放盐。人的口味可以慢慢变淡,少放5%—10%的盐不会影响菜肴的口味;少用味精、鸡精、豆瓣酱和调味包,尝试用葱、姜、蒜、辣椒和醋等为食物提味。
(二)购买低钠盐。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尽可能选择钠含量较低的包装食品(1克钠相当于2.54克食盐)。低钠或低盐食品必须满足钠含量<120 毫克/100克固体食品或100毫升液体食品的条件。
(三)点餐时要求少放盐。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麻辣鲜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盐和油;外出就餐时,请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尽量选择低钠菜品。
(四)点外卖时要求少放盐。外卖食品中常含有较多的盐和油,尽可能少点外卖食品。
(五)警惕“隐藏盐”。面包、面条、火腿、零食或汤等加工食品尽管有些尝起来不咸,但可能含有过多的不可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