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室、部门:
为进一步推动转化医学研究和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成果转化,结合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本年度预算等实际情况,依据安徽医科大学“关于印发《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方案(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校办字〔2020〕45号文件)--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实施办法(试行),现发布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以下简称转化基金)2022年度重点项目指南及其系列项目申报。
一、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2022年度项目指南
(一)指南目标范围
指南围绕临床问题和需求,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诊疗手段、生物医学装备新材料研发等临床应用研究,开展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评价,临床病例资源收集与共享,生物医学大数据开发与使用,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内容。
(二)指南核心重点
指南以国家和我省卫生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紧密围绕临床重大疾病、关键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迫切需要科研攻关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协同攻关,能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转化基金鼓励整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研究资源和力量,以临床问题及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疾病和区域高发、多发疾病及新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及干预策略等为研究重点。
(三)2022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转化基金设立“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三个研究类别。“转化应用研究”和“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两个研究类别设重点项目和培育项目,分类申报;“应用推广研究”类项目采取后补助方式,对研究周期结束通过结题考核与市场评估,具有一定应用或推广前景的项目给予一定补助经费不高于培育项目。
根据转化基金项目2022年总体布局, 本年度转化基金重点项目采用一定范围内的倾向性申报,即在主要面向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现有转化医学研究团队(校科字〔2020〕7号文件),平衡兼顾部分相关学院、直属附院其它研究团队或研究者征集的申报指南建议中、经专家评审遴选出的重点领域方向上进行引导性申报;2022年度转化基金培育项目继续采用转化医学科研人员符合申报条件者自由性申报,其转化医学研究选题不限定于本指南所规定 之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
1.重点项目
2022年度重点项目类别面向以下15个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或方向进行申报。分别是:
(1)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药物开发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比如子宫 内膜癌及其容易复发的特点,开发至少一种抗癌药物,通过构建小鼠癌症模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和细胞模型,研究装载抗癌新药和干细胞的水凝胶对癌症术后治疗和损伤修复的效果及其作用 机制,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同时保留患者生育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方向: 1、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药物开发研究2、生殖系统相关疾病临床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3、载有干细胞的水凝胶基质在切除癌症部位修复伤口的功能研究。
研究目标:1、开发出一种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药物。2、建立子宫内膜癌的新型治疗技术,构建装载抗癌新药和干细胞的的可注射纳米粘土(NC)水凝胶,为宫腔镜手术后抑 制肿瘤复发,促进手术伤口愈合协同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为提高临床子宫内膜癌疗效提供新策略及理论支持。
(2)诊疗一体化影像医学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聚焦磁共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将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与多参数磁共振技术结合,评价不同技术在前列腺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建立一套 标准的前列腺癌风险预测系统,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方向:1. APT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 价值2. 基于APT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技术的前列腺癌风险预测系统建立。
研究目标:建立一套标准的前列腺癌风险预测系统,更好的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临床应用。
(3)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新技术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旨在描绘慢性前列腺炎样症状全球患病率图谱;通过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调查,发掘更多潜在致病因素,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逐一论证,并根据发现制定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方案。
研究方向:慢性前列腺炎样症状;病因学临床转化。
研究目标: 1、完善全球不同年龄层次慢性前列腺炎样症状患病率调查;2、通过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调查, 鉴定出与慢性前列腺炎样症状发生相关的潜在易感因素;3、通过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上述发现,并根据研究发现制定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方案,全国性推广。
(4)烟雾病的临床转归预测性指标及内科干预手段的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烟雾病的临床转归预测性指标及内科干预手段的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利用大样本队列研究,探索烟雾病的遗传学背景。基于遗传学结果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阐明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并结合临床数据,阐明不同遗传背景烟雾病的临床预后,并提供可能的干预机制,为临床提供内科干预和延缓疾病进程手段。
研究目标:探索烟雾病的遗传背景,结合临床表型,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指标。同时通过遗传研究,探索烟雾病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内科干预手段延缓血管闭塞进程。
(5)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与临床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共银屑病100多个易感基因。综合分析易感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确定易感基因的可研究性;通过功能学研究探索易感基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银屑病队列数据,推进银屑病易感基因的临床转化。
研究方向:银屑病,易 感基因,临床转化。
研究目标:1、深入发掘银屑病数个易感基因 涉及的生物学通路,揭示其中的发病机制2、完善银屑病的专病队列,丰富银屑病的流行病学数据;3、针对银屑病生物学通路关键靶点,推进银屑病靶向小分子研究、疗效预测等临床转化。
(6)基于研究型病房建设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生理药动学(PBPK)建模与仿真已成为模型引导的新药研发和合理用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提升我省创新药临床研究和监管决策水平,本领域重点资助PBPK在药物相互作用、遗传药理学、儿科用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1、基于PBPK建模与仿真的体内药物相互作用预测及其在新药临床试验/上市药物合理化用药中的应用;2、基于儿童生理的发育药动学研究和PBPK建模与仿真辅助儿科临床试验设计;3、PBPK建模与仿 真预测遗传多态性对药动学的影响及合理用药。
研究目标:1、建立可推广的符合上述应用的PBPK建模与仿真技术方法;2、通过研究案例探索PBPK模型与创药物临床试验或药物临床应用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转化路径。
(7)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肾脏损伤的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器官与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开展肝脏疾病对肾脏损伤的影响,讨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肾脏损伤的机理。明确肝脏损伤合成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信号传递媒介,引发肾脏损伤的相关信号通路,及靶向药物设计开发。
研究方向: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肾脏损伤研究;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3. 靶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的药物设计开发。
研究目标:肝脏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远端器官损伤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防治的难点。肝脏损伤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在器官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拟明确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成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信号媒介,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进行靶向药物的设计开发。为临床缺血再灌注疾病的防治提供思路。
(8)蛋白类药物体内定向递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研究蛋白类药物经口 服给药后,能选择性地在结肠局部释放的新装置,并评价其生物利用度和对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研究方向:蛋白类药物体内定向递送系统的研制。
研究目标: 优选出一个有效的给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评价。
(9)妇女儿童卫生健康转化医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机磷酸酯(OPE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应用较多的新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建立OPEs和PAE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孕三期OPEs、PAEs暴 露对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阐明OPEs、PAEs独立和联合暴露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关联强度、敏感期及交互作用;鉴 定联结孕期OPEs、PAEs暴露致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胎盘-脑轴基因。
研究方向:1、孕期OPEs、PAEs暴露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关联的出生队列研究;2、联结OPEs、PAEs孕期联合暴露和儿 童神经发育障碍的胎盘-脑轴基因鉴定。
研究目标:阐明孕期 OPEs、PAEs暴露对妊娠并发症、不良出生结局及学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影响,探讨孕期OPEs、PAEs联合暴露对学龄儿童边 缘智力、ADHD症状、ASD症状及其临床NDD的病因关联,鉴定与孕 期OPEs、PAEs联合暴露增加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相关的胎盘-脑轴基因,从环境可控性视角为生命早期预防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提供科学证据并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
(10)治疗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新型化合物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选择性抑制TNF-α/TNFR1信号同时保留TNF- α/TNFR2信号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热点。TRADD与 TRAF2结合是TNFR1和TNFR2下游信号转导的关键差异环节。课题组创制了TRAF2-TARDD结合选择性阻断剂CP201,试图阐明CP201改善
RA滑膜炎症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
研究方向:类风湿关节炎。
研究目标:本项目以参与TNFR1和TNFR2关键信号分子的差异为突 破口,首次提出阻断TRAF2-TRADD结合可选择性抑制TNFR1促炎信号,维持TNFR2正常信号转导;并基于TRAF2与TRADD的结合区域,创制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CP201: 1、明确阻断FLS中TRAF2-TRADD结合可选择性阻断TNF-α诱导的TNFR1促炎信号2、阐明CP201 结合TRAF2-MATH,选择性阻断TNF-α诱导的TRAF2 与TRADD结合,抑制FLS中TNFR1信号转导,对TNFR2信号无影响。 3、揭示CP201通过选择性阻断FLS中TNF-α诱导的TNFR1信号转导改善FLS的异常活化。
(11)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负载一线临床药物,构建基于糖尿病破 溃与浅表肿瘤治疗的多功能微针贴片,研究其药物释放的动力学与微针材料组成的关系,实现药物在局部的控制释放,获得较好 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应用参考。
研究方向:1. 糖尿病破溃伤口的治疗;2. 黑色素瘤的局部治疗;
研究目标:1.研发3-5种多功能微针贴片,用于糖尿病破溃或黑色素瘤的治疗 2.阐述药物的释放动力学,以及与微针材料的关系,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
(12)微生物资源及技术开发利用—益生菌制剂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益生菌制剂作为肠道微生态疗法已成为疾病治疗或辅助治疗时的重要手段。益生菌制剂的效果首在益生菌菌株,基于中国人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新一代益生菌迫在眉睫。本研究领域重点为:开发新一代益生菌菌株;开展新一代益生菌菌株的益生功能机制研究;基于微生态技术和多组学技术开展新一代益生菌在疾病模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生物信息技术评估新一代益生菌菌株潜在风险研究;开展新一代益生菌胶囊或产品的应用示范。
研究方向:1.开展新一代益生菌的益生功能机制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2.通过多组学技术开展新一代益生菌在疾病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3.功能性益生菌的产品研制工艺。
研究目标:1.形成一套成 熟的新一代益生菌的鉴定与功能开发技术,实现小试生产;2.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等评估功能性益生菌株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和风险;3.实现与有关药企(公司)联合产品开发,开展新一代益生菌胶囊或产品的应用示范。
(13)三叉神经痛(口腔)转化医学研究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三叉神经痛转化医学研究。探索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性药物作用靶点。应用人工智能检测多模 态脑成像的生物学指标,客观地评定三叉神经痛,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并预测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开发一系列配套的计算方法和硬件产品。
研究方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和药物靶 点筛选;运用人工智能和多模态脑成像实现三叉神经痛的诊断预测;配套的算法和硬件产品开发;
研究目标:1. 探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生发展机制。2. 寻找到特异性的三叉神经痛药物作用靶点,开发特异性的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的拮抗剂 3. 实现人工智能和多模态脑成像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预测,开发出配套的算法和硬件产品。
(14)胃癌发病关键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及分子靶向药物筛选与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构建胃癌发病关键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剖析 BHC(BRAF-histone deacetylase complex)等重要表观遗传调控 复合物的功能与装配机制,系统研究其装配的动力学变化特征、 功能表现和构效关联,并通过高通量虚拟筛选与分子对接、噬菌体展示等技术结合体内外检测,发现2-3个以该复合物重要亚基为标靶的小分子化合物或特异性人源化抗体,进而研究其转化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研究方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分子靶向药物筛选与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发现2-3个以胃癌发病关键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复合物重要亚
基为标靶的小分子化合物或特异性人源化抗体,并进行胃癌早期诊疗应用可行性研究。
(15)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儿童青少年抑郁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利 用患者及抑郁症动物模型,采用临床、生化和影像及多模态结合分析等手段,研究遗传、环境、神经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在儿童青 少年抑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早期预警中的价值和发现潜在干预靶点。
研究方向:1. 儿童青少年抑郁临床队列研究2. 艾司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3. 抑郁症发病及干预神经环路研究
2.培育项目
2022年度培育项目不设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申请者自由选题申报。
二、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15项,经费资助强度约20万元/项;拟资助培育项目20项,经费资助强度约8万元/项。资助确切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年度预算实际而定。转化基金项目要求至少由2个团队实验室或学科课题组交叉联合组成。资助期限为3年,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课题的经历,有足够时 间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水平,治学严谨,无不良学术行为,控制项目申请内容的重复性(查重),遵守国家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转化基金实行合作申报,各项目均须由安徽医科大学在职 教学科研人员和直属附属医院在职临床医生或科研人员组建团队联合申报,团队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鼓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如有需要,也可联合校外单位科研人员参与。
4.重点项目必须由大学或附属医院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 上职称的专任教师、科研人员或临床医师牵头申报,且主持过省级或以上科研项目。具有胜任研究任务的科研团队,能提供保障项目实施的科研条件。
5.培育项目申报者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6.项目主持人或参加人员同期只能申请或参加1项转化基金项目,已有本基金在研项目者,在结项前不得再申报。
(二)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各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关于印发《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方案(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校办字〔2020〕45号)中的《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实施办法(试行)》中相关要求,文件可在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网站下载http://ahitm.ahmu.edu.cn/2021/0302/c7283a91513/page.htm。
1.本项目申请书材料各单位科研部门报送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18日,过期不再受理,纸质版送至科研部,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fykeyanbu@163.com。
(1)申请人应当按照转化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填写并双面打印申请书及附件材料。(2)申请书中的研究类别对应选择“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后补助方式)或“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项目资助类别对应选择 “重点项目”或“培育项目”。(3)申请人在申请书“项目情况”的项目简介部分,重点项目资助类型申请者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该重点项目选题核心转化医学研究问题实现转化医学研究预期目标的贡献。 (4)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转化基金项目类似或相关的其他厅级、校级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一栏中简要叙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避免项目内容重复申报。(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请申请人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需要时须能提供所在单位或校伦理委员会的 纸质证明。
2.各申报单位(省转化医学研究团队、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等)应当按照要求完成本单位的组织申请以及收取、审核、签章及报送申请材料等工作。
3.本指南及项目申报通知解释权在省转化医学研究院。
(三)联系方式
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联系电话:0551-65167602 医院科研部:6633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