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老年痴呆协会1994年在英国爱丁堡第十次会议上确定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 也有人将其简称为“世界老年痴呆日”, 本病于1910年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在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全社会都懂得老年痴呆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痴呆症患者迄今已达1000万,全球现有约5000万,占世界总病例数相当大的比例,75岁以上达8%,80岁以上高达11%, 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20%以上。现在,老年痴呆已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后,老年健康的"第四杀手",并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一、什么是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AD),系一种智能障碍综合征,是由于后天种种有害因素,致使幼年至成年时期发育正常的大脑细胞大量地破坏,引起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有记忆和认识功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改变,并影响其社会活动。这种严重的智能障碍,常是慢性、进行性的,并且是不可逆性的,可表现为记忆、定向、理解、学习、计算、判断、分析、推理等能力的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是1906年首先由德国一位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阿勒斯所描述,并于1907年被收录进了医学文献。1910年,以命名和分类大脑疾病著称的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瑞佩林,提议将此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人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实际上是指阿尔茨海默病,又叫“阿尔茨海默型痴呆”、“早老性痴呆”,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中最主要的类型。由于其病因目前还不明确,故属于原发性痴呆。
二、临床表现:
1、早期(健忘期):近记忆障碍、性格改变为首发症状。
2、中期(混乱期):时间定向障碍,还出现地点定向障碍和失认、失用,精神和行为障碍也较突出。
3、晚期(极度痴呆期):不知自己姓名、年龄,不识亲人。丧失语言功能、大小便失禁、原始反射。最明显的神经系统的体征(肌张力增高,肢体屈曲)。
三、分类
1、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老年性痴呆和迟发型老年性痴呆。
(1)阿尔茨海默病早发型:起病在65岁以前。症状迅速恶化,较早出现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紊乱,如失语、失写、失用等。
(2)阿尔茨海默病晚发型:起病在65岁以后。病情缓慢加重,以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
(3)阿尔茨海默病非典型型或混合型:临床表现不完全符合上述早发与晚发型标准。
2、按有无家族史:有家族性AD(FAD), 而绝大多数为散发性或非家族性AD(NFAD)两种。
3、按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四、鉴别
注意与老年期痴呆区分,两者不是同一概念,老年期痴呆分4种:
1、老年性痴呆(AD);
2、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含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D);
3、混合性痴呆(MTD, AD+VD);
4、其他原因的老年人痴呆(如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并发痴呆等)。
其他尚需要鉴别的是:老年期健忘症、老年期精神障碍、良性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期抑郁症等。
五、治疗:
迄今尚无非常确切有效的抗痴呆药物治疗,临床应有的药物主要有:多奈哌齐、美金刚、艾斯能、奥拉西坦、哈伯因、喜得镇、都可喜等,但除了前两者被认为对于轻、中度AD的患者,可一定程度延缓发展;对于重度AD患者,前两者合用具有一定的缓解疗效之外,其他药物目前尚无确实的对AD患者有效的证据。
六、预防
任何疾病预防价值重于治疗,对于老年性痴呆尤其如此,该病一旦启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且又缺乏相关有效的治疗。除年龄和遗传因素不可克服外,其他多数原因是可以有目的预防的。最主要做到:“心情好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
1 生活起居
(1)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坚持午睡,看电视时间不可过长。
(2)饮食调节 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三高:高蛋白质
高不饱和脂肪、高维生素;摄取必要的蛋白质、无机盐类、氨基酸,
多种维生素,特别是VB1、VB2、VB6、VC、VE。戒烟戒酒,避免铝的摄取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取。
(3)要勤用脑,善于学习,劳逸结合。要有意识培养脑力活动,参与智力测验,如猜谜语,同时脑力活动多样化,如看书、下棋、做智力游戏等。
(4) 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多参加户外阳光活动、有氧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2 情志调养
(1)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建议与子女同住,多关心老人的生理、心 理变化,尽量避免不良的情志刺激。
(2)保持乐观的情绪,多接受外来的有益信息刺激,以延缓脑功能退化。
(3)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朋友,多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延缓社会功能的衰退。
(4) 老年人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体谅和包容是保持快乐心情的法宝。(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吕达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