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为强酸性,PH 1-2。夏秋季,该虫夜晚飞进房间落在裸露皮肤上叮咬皮肤,或虫体受压时可释放毒液。但多数虫体在皮肤爬行时并不放出毒液,当被拍击或压碎时,毒液刺激外放沾染皮肤引起损害。
隐翅虫皮炎常累及面颈、胸、背、上下肢等裸露部位,人群普遍可受侵。皮肤受毒液侵染,2-4小时后出现点状或条索状红肿斑片,伴瘙痒、灼痛,约12小时后出现水疱、脓疱,搔抓后引起鲜红色糜烂面。1-2周后,皮损干燥结痂愈合,部分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此病严重程度取决于毒虫的种类、数目和个体反应差异。严重者除皮肤表现外,还可出现发热、头晕、头痛、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出现症状后尽早应用碱性水清洗,外涂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若红肿明显伴有糜烂渗出,外用0.1%利凡诺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行冷湿敷。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包括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啶等。继发感染时,需要抗炎治疗。伴发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预防隐翅虫皮炎,皮肤科医生有妙招:
1) 保持环境卫生,清除住宅区杂草、垃圾、腐木等,消灭毒虫孳生地;
2) 安装纱门纱窗或蚊帐,防止毒虫入侵。睡眠时熄灭室内灯光,避免因毒虫趋光性增加侵入机会;
3) 喷防虫喷雾剂;
4) 昆虫活跃季节外出时,须穿上鞋子、长袖衣裤,尤其是夜间;
5) 发现有虫时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拨落或用脚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