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转发大学关于发布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2021年度项目指南及其系列项目申报的通知

时间:2021-07-07

转发大学关于发布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2021年度项目指南及其系列项目申报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7-07 10:54:35     

各科室、部门:

为进一步推动转化医学研究和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成果转化,结合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年度预算等实际情况,依据安徽医科大学“关于印发《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方案(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校办字〔2020〕45号文件)--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实施办法(试行),现发布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以下简称转化基金)2021年度重大、重点项目指南及其系列项目申报。

一、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2021年度项目指南

  (一)指南目标范围

  指南围绕临床问题和需求,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诊疗手段、生物医学装备新材料研发等临床应用研究,开展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评价,临床病例资源收集与共享,生物医学大数据开发与使用,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内容。

  (二)指南核心重点

   指南以国家和我省卫生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紧密围绕临床重大疾病、关键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迫切需要科研攻关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协同攻关,能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转化基金鼓励整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研究资源和力量,以临床问题及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疾病和区域高发、多发疾病及新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及干预策略等为研究重点。  

(三)2021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转化基金设立“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三个研究类别。“转化应用研究”和“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两个研究类别设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培育项目,分类申报;“应用推广研究”类项目采取后补助方式,对研究周期结束通过结题考核与市场评估,具有一定应用或推广前景的项目给予一定补助,经费不高于培育项目。

根据转化基金项目2021年总体布局,本年度转化基金重大项目采用指定性申报,即限定为6个前期已下达的转化医学科技项目(参见《关于组建转化医学研究团队和下达转化医学科研项目的通知》(校科字〔2020〕7号文件),通过此次申报补全项目材料,一并纳入“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项目体系管理;2021年度转化基金重点项目采用一定范围内的倾向性申报,即在主要面向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现组建转化医学研究团队(校科字〔2020〕7号文件),兼顾各单位其他研究团队或研究者征集的申报指南建议中、经专家评审遴选出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上进行引导性申报;2021年度转化基金培育项目采用转化医学科研人员符合申报条件者自由性申报,转化医学研究选题不限定于本指南所规定之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

1.重大项目

本年度重大项目类别只限于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现有转化医学研究团队提交相应申报材料。重大项目研究领域方向包括:

(1)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多级防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2)重要脑疾病诊疗一体化关键技术创新。

(3)前列腺疾病发病机制与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4)脑疾病的环路机制与环路调控关键性技术研究。

(5)炎症免疫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

(6)肺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的技术开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2.重点项目

2021年度重点项目类别面向以下16个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或方向进行申报。分别是:

(1)生殖健康与遗传病转化医学研究

主要内容:针对线粒体遗传病的位点特异性遗传特点,选择2-3种较常见、危害大的致病线粒体DNA突变,通过构建含致病线粒体DNA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研究不同位点致病线粒体DNA突变在体内外传递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阻断线粒体遗传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诊疗一体化影像医学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主要内容:主要聚焦磁共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磁共振新技术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腹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应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早期决策依据。

(3)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新技术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内容:微能量体外冲击波(low-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E-ESW)作为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一种无创疗法,其疗效在国内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受益于该治疗。研究拟从临床和基础层面入手,鉴定出与LE-ESW治疗疗效密切相关的因素,将有助于完善纳入和排除标准,更好的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4)干细胞在脑卒中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与开发

主要内容:本研究计划瞄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将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开展基于神经干细胞的脑功能重塑,评价不同类型干细胞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建立一套标准的治疗脑卒中的干细胞治疗方案,解决脑损伤后神经机能康复与促进的卡脖子技术,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也为将来临床转化提供解决方案。目标:开发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明专利;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临床应用。

(5)炎症免疫性疾病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学分子标志物鉴定研究

主要内容:开展基因组变异深入挖掘和表观遗传学,构建中国人群系统的炎症免疫性疾病基因组变异图谱,发掘更多新的易感基因和不同类型的变异位点,构建疾病表观遗传学等多组学图谱,发现炎症免疫性疾病关键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作用靶点,通过基因组表观遗传学筛查和后续功能鉴定,深入发掘疾病的发生机制。

(6)基于研究型病房建设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主要内容: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开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在胰岛素类新药临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胰岛素钳夹技术平台;开展健康受试者胰岛素制剂药代动力学评价;完成1-2项胰岛素类新药的临床评价。

(7)炎症免疫性疾病的药物靶点设计,合成,筛选与成药性研究

主要内容:进行“基于肿瘤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药物靶点设计,合成,筛选与成药性研究”。对已合成的针对疾病靶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筛选与成药性研究;并在继续深入对肿瘤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国民易感基因数据库构建、易感人群筛查、早期诊断、病理机制研究、治疗靶点发现、筛选、药物开发以及针对个体的精准治疗的基础上,以加快原创性药物的创新研制与转化。

(8)肝脏肿瘤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研究

主要内容:通过对慢性肝病生物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建立其无创或微创的检测方法,为临床提供灵敏的、精准的诊断手段,为慢性肝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支撑。寻求申报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证的可能。

(9)妇女儿童卫生健康转化医学研究

主要内容:儿童认知功能障碍生命早期风险因素识别与鉴定。依托中国—安徽出生队列、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和国家出生队列等3个不同研究平台,评估生命早期不良环境、行为和社会决定因素的暴露特征,观察以上风险因素对儿童神经发育的近期和远期影响。采用流行病学研究、体内及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索生命早期不良环境、行为和社会决定因素对儿童脑损伤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为生命早期预防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10)治疗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制

主要内容:针对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好、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市场前景广泛的新型生物制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临床应用。重点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制剂如基因工程重组蛋白、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等的临床前研究。揭示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病理机制,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阐明创新生物制剂的药物作用机制。申请人需已获得相关新型生物制剂发明专利,具有良好的基础研究经历和科研基础。

(11)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工程转化--特异性皮炎与银屑病治疗纳米药物材料的研发

主要内容:在目前特异性皮炎与银屑病的致病分子机制的基础上,拟发展并制备出几种新颖的纳米医药材料与皮肤组织的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干预与调控疾病的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逆转其致病的主要基因表达,阐述纳米医药材料与组织的作用与影响机制,实现对特异性皮炎、银屑病等的有效治疗。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特异性皮炎与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技术。

     (12)微生物资源及技术开发利用--低聚半乳糖的规模化小试生产

主要内容:开发低聚半乳糖优势生产菌株;开展优势生产菌株高效转化生产低聚半乳糖的机制研究;开展以生物废弃物资源为底物生产低聚半乳糖的研究;开发低聚糖分离纯化新工艺;开展低聚半乳糖规模化小试生产的应用示范。

(13)新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早诊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针对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爆发时,对疾病救治以及快速、便携的核酸诊断手段的需求,基于前期已具有的技术支撑,构建安全高效的全人源抗病毒抗体筛选以及新型CRISPR技术核酸检测关键技术平台,研发治疗性全人源抗病毒抗体以及基于CRISPR技术的多种核酸检测方法,大幅提高我国新突发传染病诊治能力。

(14)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诊疗目前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研究拟通过建立前瞻性队列和多组学大数据分析平台,识别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的影像学、生物力学和体液标志物并构建疾病预测模型,可为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精确分型、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证据;通过开展临床实验,评价穿戴设备在疾病监测和指导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旨在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实践。

(15)基于运用AI技术的临床病理学图像处理与诊断

主要内容:研究拟使用人工智能(AI)通过学习大量HE病理切片,对图像数据进行识别分析处理后输出binary分类结果,即图像是否有效,从而对批量产出的病理切片质量进行把控,清晰反应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拟通过AI训练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自动提取甲状腺癌病理图像特征并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辅助临床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分类分级诊断。

(16)无标记单细胞的创新检测方法与技术研发

主要内容:面向临床上不适染色的单个精子的质量评估和原位分离应用,研究检测单个精子形态的无标记高衬度显微成像方法,以及检测单个游动精子的动力学检测方法和原位分离技术,为人工授精和发育研究与应用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可应用于临床分析无标记单个精子的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软件和样机,积极形成转化产品。

3.培育项目

2021年度培育项目不设定研究领域和方向,申请者自由选题申报。

  二、2021年度资助计划

  2021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16项,经费资助强度约20万元/项;拟资助培育项目20项,经费资助强度约8万元/项。资助确切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年度预算实际而定。转化基金项目要求至少由2个团队实验室或学科课题组交叉联合组成。资助期限为3年,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课题的经历,有足够时间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水平,治学严谨,无不良学术行为,控制项目申请内容的重复性(查重),遵守国家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转化基金实行合作申报,各项目均须由安徽医科大学在职教学科研人员和直属附属医院在职临床医生或科研人员组建团队联合申报,团队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鼓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如有需要,也可联合校外科研人员参与。

4.重点项目必须由大学或附属医院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科研人员或临床医师牵头申报,且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具有胜任研究任务的科研团队,能提供保障项目实施的科研条件。

5.培育项目申报者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6.项目主持人或参加人员同期只能申请或参加1项转化基金项目,已有本基金在研项目的在结项前不得再申报。

  (二)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各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关于印发《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方案(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校办字〔2020〕45号)中的《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实施办法(试行)》中相关要求,文件可在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网站下载http://ahitm.ahmu.edu.cn/2021/0302/c7283a91513/page.htm。

  1.本项目申请书材料各单位科研部门报送截止日期为2021年7月23日,过期不再受理,纸质版报送科研部,电子版发送电子邮箱sfykeyanbu@163.com

  (1)申请人应当按照转化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填写并双面打印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申请书中的研究类别对应选择“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后补助方式)或“研究工具和技术开发”,项目资助类别对应选择“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或”培育项目”。

(3)申请人在申请书“项目情况”的项目简介部分,重大、重点项目资助类型申请者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大、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该重大、重点项目选题核心转化医学研究问题、实现转化医学研究预期目标的贡献。

(4)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转化基金项目类似或相关的其他厅级、校级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一栏中简要叙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避免项目内容重复申报。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请申请人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需要时须能提供所在单位或校伦理委员会的纸质证明。

2.各申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本单位的组织申请以及收取、审核及报送申请材料等工作。

  3.本指南及项目申报通知解释权在省转化医学研究院。

  (三)联系方式

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办公地址安徽医科大学知行楼710室,联系电话:0551-65167602

医院联系电话:0551-66330874

      附件:1.安徽省转化医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申报书2.2021年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项目申报情况表(重点项目、培育项目)


上一条:关于报送2022年硕士招生申请及博导业绩赋分表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我院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校科研基金拟报送项目的公示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100号  门诊导医台:0551-66330199  行政总值班:19965130102

医德医风邮箱:sfydgb@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09010938号-2  皖ICP备09010938号-6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