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启动暑期志愿服务项目以来,院团委共招募青年志愿者 163人,累计服务 790 人次、总时长 2189 小时,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康民护航”“医心向民”两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将课堂搬进门诊、社区与托管班,与“红马甲”并肩作战,为患者、家长和孩子们送去健康与欢笑,也为自己的医学旅程镌刻下滚烫注脚。
从“挂号小助手”到“体重管家”,服务场景再扩容
自助挂号区,志愿者手把手教患者使用机器,高峰期平均为每位患者节省3分钟;内镜中心,专人提醒麻醉复苏时间,实现“零纠纷、零跌倒”;“康民护航”暑期社会实践团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开展义诊等健康服务8场,深入3个社区为居民免费测血糖、血压、血型,累计服务人群超1200人次;在站北社区组织“亲子运动会”趣味赛,“医路童行”活动中六十余名医护子女在“红马甲”带领下体验医学魅力;无偿献血活动现场,志愿者不仅维持秩序,还撸起袖子参加献血;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传播站”,志愿者们细心地给小朋友们测身高、体重和骨龄。

返家乡、亲子同岗,志愿精神代代相传
新疆医科大学钱恒跃、皖南医学院徐子馨连续两年寒暑假返乡来医院报到,已累计志愿服务112小时;刚被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录取的管锦城和同窗程铭宇把高中“最后一课”搬到医院门诊大厅,“穿上军装前先穿上志愿红,这就是青年最好的成人礼”。
“亲子志愿”岗位同样火热:科室护士长带着初二儿子姬辰昊、门诊护士带着四年级女儿周伊然一起穿上红马甲,用稚嫩童声提醒先报到再取药,成为取药区最暖的风景线。
课堂搬进诊区,医学生把服务变成成长
“医心为民”暑期社会实践队梳理高频咨询,把“问题清单”变“服务指南”,编制《导诊志愿服务常见问题20 问》;在“快乐暑假医童成长”职工子女暑期夏令营活动中举办“七彩小课堂”,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互动游戏,让孩子边玩边学。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大二学生仇修成每周两次清晨5:30出门、跨越40公里跟诊吴香山中医外科流派工作室传承人吴兰朝主任,7点半之前早早来到诊室做好准备工作。最初,仇修成只是慕名来治迁延不愈的跖疣,吴兰朝主任以流派特色外治法为他迅速除疾;如今,他既是患者,也是志愿助手。
志愿者团队两次以“患者”身份暗访门诊大厅,重点关注环境温度、卫生状况和窗口服务,第一时间向职能部门反馈,提升就医满意度。

舞台更广,优秀志愿者“被看见”更“被留下”
为进一步拓展我院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体检中心正式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首批遴选并固定录用8名志愿者,专职承担体检秩序维护、身高体重测量等辅助工作。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贾继友同学表示:“利用医院实习的空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职业成长的无缝衔接。”
两个月的暑期志愿服务落下帷幕,志愿者们把微笑和陪伴留给了患者,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们静心聆听从医四十余载的老专家娓娓道来的医者初心,也与坚守一线的学长交流座谈,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描述里,读懂了“健康守门人”的千钧之重。这些滚烫的瞬间,恰是医院打造“人文医院”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医院“五融”党建品牌——融心、融情、融力、融智、融魂——最青春的表达。
“志愿服务不是一次简单的‘打卡’,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然在“实践归来话成果”的座谈会上殷殷寄语,“我们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让更多大学生在‘助人+成长’的历练中涵养医学人文情怀、厚植医者仁心,共同把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成为专业精湛、温暖人心的医学高地。”(团委 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