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教研室: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9〕8号)等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赛暨安徽医科大学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 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师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服务卫生与健康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大赛总体安排
第五届大赛将力争做到“六个更”。一是更全面,做强高教版块、做优青年红色之旅版块、探索国际版块,形成各层次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全覆盖。二是更国际,拓展国际赛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创业浪潮。三是更中国,以大赛为载体,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感知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四是更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平台”,上好一堂最大的创新创业课;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上好一堂最大的国情思政课。五是更创新,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六是更安医,好学力行,造就良医,努力推进新医科人才队伍发展,更好服务于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
第五届校园赛将实施校院二级赛制,在各学院和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院赛基础上,举办全校决赛。其中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际赛道。同期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四、组织机构
本届大赛由创新创业学院、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技产业处、党委研工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由校党委书记李俊、校长曹云霞担任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刘群英、副校长余永强担任执行主任;承担大赛组织工作的各学院负责人及大赛组织工作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委员。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和培训指导等工作。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科技产业处处长陈飞虎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邀请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大学科技园、公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由转化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凯担任主任,邀请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对大赛组织评审工作、协办单位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
大赛秘书处设在创新创业学院。由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马军成担任秘书长,校团委书记张蔚、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黄华兴和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王平、科技处副处长王华、教务处副处长张秀军担任副秘书长。大赛秘书处负责校赛组织、省赛和国赛项目遴选及培训指导等实施工作。
各学院应根据实际成立院级组织机构,由本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开展院赛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并向校赛组委会秘书处报告其大赛组织情况。
五、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1)。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营业执照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复印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已获投资(或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参赛项目,请在全省决赛时提供相应佐证材料。
4.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第五届大赛。
5.各有关学院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
六、赛程安排
校园赛分宣传发动、参赛报名、学院赛、全校总决赛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宣传发动(2019年5月)
1.学校5月中旬召开动员大会,对大赛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布置,下发工作方案,并邀请专家对大赛内容进行解读,对师生进行参赛培训。
2.各学院要组建大赛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广泛被宣传,认真组织,成立各类创新创业小分队,动员团队参赛,原则上按照参赛人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本科生、研究生)30%的比例组织学生参赛,且申报项目总数不得低于去年(各学院报名人数和任务最低限额详见附件3)。要鼓励教师积极参赛,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要充分挖掘优势专业和校友资源,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共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大赛深入开展。
3.参赛项目指导教师中必须至少有一位专业课教师。
(二)参赛报名(2019年5月-6月18日)
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19年4月-6月18日,报名时按照系统要求填写团队报名信息并上传参赛项目材料。
(三)学院赛(2019年5月-6月20日)
各学院按照学校制定的学院赛规程,开展学院赛,并对学院赛项目进行推荐排序,于2019年6月20日前以学院为单位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附件4)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式一份,《“互联网+”校园赛学院赛项目排序表》(附件5)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式一份,以及各学院开展院赛情况说明书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式一份加盖公章后交至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电子版材料发送到邮箱:543041522@qq.com。。
(四)校园赛决赛(2019年6月25日-7月10日)
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学院赛通过的项目进行评审(具体要求与时间、地点另行通知),遴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届时,学校将聘请专家对入围安徽省赛的团队进行指导。
七、参赛项目奖励
1.学校设“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赛”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校园赛”设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0个。国际赛道奖项若干。获奖学生将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符合推免生条件的给予优先推荐,在学校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奖励。
2.对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团队,学校将根据《安徽医科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实施办法》进行奖励。在此基础上,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的本科学生在推免和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团队项目,按照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程序,可由学校组织、指导教师牵头申报下一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经评委会评审后可对应授予一、二、三等奖,不占学校当年申报名额。
3.对于参加项目指导的教师或将个人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得校级奖项的团队,分别给予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500元和三等奖1000元的团队奖励。
4.本次比赛将分别设立“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组织奖,学校将根据各学院项目申报数、学校分配数额完成情况及获奖情况进行评选。对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动员,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2.转变观念。各学院要转变观念,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
3.加强指导。各学院要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参赛项目的指导教师,项目指导教师要切实做好参赛学生的培训工作,并指导学生根据安徽省、全国比赛要求,做好项目选题、实施和参赛工作。
4.精心组织。各学院要精心组织,注重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发挥学院各类创新创业小分队的作用,认真推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参加学校比赛,并积极为参赛学生创造条件。
九、申报限额及联系方式
1.各学院推荐参赛项目数不得低于规定限额,不设上限,具体详见附件3。学院间交叉组队的项目,学院间要做好协调工作,只能作为一个参赛项目申报。
2.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动员广大师生、特别是研究生积极参赛,要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做好学院赛组织工作。学校将适时邀请国赛专家来校为参赛师生作大赛辅导,重点对入围省赛、国赛的项目进行赛前辅导,希望各学院积极组织参赛师生参加相关培训活动。
3.本届大赛工作QQ群为:231114144,请各学科、教研室指定2名工作人员加入该QQ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和交流。
联系人:鞠宁、王蕴蕴
电话:0551-65163125,13866133625,15255550012
邮箱:543041522@qq.com
十、附件
1.转发: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和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方案
2.安徽医科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实施方案
3.各学院报名人数及任务一览表
4.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
5.1.互联网+校园赛学院赛高教主赛道项目排序表
5.2.互联网+校园赛学院赛青年红色之旅赛道项目排序表
5.3.互联网+校园赛学院赛国际赛道项目排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