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在灾区的日子

时间:2009-05-27

我叫张立娟,是外科病房的一名护士,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回顾在灾区的日子,我感到很荣幸,其实在灾区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不过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是在座的每一位同事过去,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都会做的很好。

记得五月22号下午,我接到护士长电话问:你报不报名去四川?我当时就告诉她:报!我要去!放下电话,我又不放心,就又发个短信给护士长说:我真的很想去灾区,你一定要把我报上去!晚6时左右,我接到她的电话说:你准备一下,明天就去四川,当时我真的好激动,真的!

五月23号下午,我和唐主任跟着建设厅的车子踏上了征途,19辆贴着“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条幅的车子,浩浩荡荡的上路了,我们坐在第19辆车上,也是最后一辆上,这辆车上的人主要目的是防止前面的货车掉队而走失,也给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做上车子那一瞬间,我很清楚自己的心情,是激动?还是满腹的壮志雄心?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那个时候一个神圣的使命在驱使着我去一个地方。

为了不让别的车子落下,我们的车子紧跟其后,开的很慢,晚上近11点到了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服务区,19辆车子陆陆续续开进服务区,大家才停车下来吃第一顿饭,1小时后又匆匆开车上路了,因为时间紧,路途长,任务重,所以路上耽搁不起,连夜赶路,大家没有一个有怨言的。记得很清楚在凌晨3点多时,我们前面那辆货车,一会左边一会右边走起了S形,我们车上的领导发现后,立马确定司机肯定睡着了,于是赶过去看,果然司机是睡着了,因为前一天晚上装货装了一晚,白天又忙着做事,晚上又赶路,就这样没有休息,撑着驾驶,疲倦到了极点才打起盹的,领导听后没有说话,问谁有风油精,我从包里拿了一只,滴在毛巾上,用矿泉水稀释了一下,他就用那毛巾擦了擦脸,说:清醒了,我不困了,还说如果不是去灾区,这车打死也不敢连天加夜开的!我当时就被感动了,象这样的违章驾驶要是在平时是会被谴责的,而此时却是那么的感人!

24日下午1时多,车队在河南省交警的护送下驶出了河南境内。到达陕西潼关,潼关收费站也开辟了绿色通道,车队在陕西高速交警警车的引导下前进,在收费站口,那里的交警给车队的各辆车子都送上矿泉水,解除大家沿途的劳累。

24日凌晨1点在陕川交界的一个高速服务区里,又小憩了2个小时。除此之外,车轮一直向着四川的方向,前进,前进!19辆车,每车两个驾驶员,轮流换着开。驾驶员何明星一路上只眯了5个小时。“要是单为钱,这样的活我肯定不接。但这是为了抗灾。安徽一受灾,别人就支援我们,我们也要回报别人。”质朴的话语,透出了一个普通安徽人的善良和感恩.这是被抗震救灾的集结号召唤在一起的人们,这是一次爱的旅程!

一路走来,豫、陕、川三省交警就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警车引路,一路疾驰,全线几十个收费站,车队一到,立刻抬杆放行。这条特殊的绿色通道,是交通部门专门为赈灾车队而设的,而且所有加油站全都敞开供应……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充满了这趟旅程。因为,我们是前往四川震区的赈灾车辆!这一路上,几乎所有随行人员的心情都是复杂的,能够代表安徽人民亲身赶赴灾区是幸运和光荣的;能够早一小时,早一分钟送去爱心又是坚定和急切的,然而在途径安徽、河南、陕西和四川的1860公里的长途路程中,19辆车辆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故障,原定路线随时都会突然无法通行,等等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每一个成员都明白,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只有提前顺利抵达才是最终胜利!

我们的车队在西行经六安、信阳转洛阳、西安,穿越秦岭,南下绵阳、成都,最后终于在5月25号下午的三点多胜利抵达都江堰市,前后总计用了48个小时,而途中仅仅只休息过3个小时!一路上我们只能坐着,偶尔到了服务区,才能下车走一下,吃碗方便面,大家又急忙赶路,每次我都会抽个空,用自来水冲冲脚,因为做车时间长了,两腿下垂,脚都会肿,好难受,用冰凉的水冲冲后,会很清醒也会感觉舒服些。

往日美丽的都江堰,这时已经满目疮痍。电视上见过无数惨烈的灾难现场,但给我的震撼都不及这次的万分之一!房屋倒塌,废墟累积,到处是临时搭建起来的蓝色帐篷,这让本身疲倦的身体无法接受这视觉的冲击,下了车,人就像散了架,有的嗓子哑了,有的眼圈黑了,但没听到一句抱怨。那里的乡亲给了一壶开水,我们才吃上了泡开的方便面,饭后,大家忙着去找点,卸货。而就在四点多时,我身体感到一阵轻微而明显的痉挛“余震!余震!”有人喊到,大地在摇,房子一直在摇,摇晃的很厉害,当时真的有莫名的恐慌,那种感觉你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体会到地震的可怕!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灾民的痛苦!除了生命,那个时候什么都不重要了!事后,听到新闻知道了那是6点4级的强余震。

我们在都江堰市的中兴镇上建立了指挥部,当时没有帐篷,借用了旁边解放军同志们的帐篷放置东西,没水没电,更别提洗澡了,连个方便的地方都没有,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我们都会很少去喝水,厅里的领导及十几位设计者.建设者们夜间10时还在未封顶的板房内召开工作会议,电池灯一直亮到深夜,工作人员才走进帐篷,三三两两挤着入眠。头一沾上枕头,鼾声顿时就响成一片。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住帐篷的“待遇”,因为帐篷不够,行军床也不够,有的只好在未完工的露天指挥部里,摊开硬邦邦的板材凑合一晚。

当地气候温差很大,白天烈日炎炎,紫外线很强,所有队员们的皮肤都有不同程度的晒伤,晚上却是寒气逼人,潮湿的棉被也不保暖,很多同志当时都感冒了,吃着感冒药,继续工作着。

这边的天气说变脸就变脸,刚还晴朗的天,顿时乌云密布,暴雨肆起,外面下着大雨,帐篷里小雨淋漓,所有的人都去工地了,就我一个人留守,突然眼睛瞄到了床底下的大米,一袋两袋三袋,我当时伸手去拉,怎么也拉不动,急了就弯着腰钻到床下,硬是把它们给拖了出来,当时也不知从哪来的力气,硬是把三袋几十斤重的东西给搬到了床上,想到隔壁帐篷里还有好多袋棉被枕头,军用棉被都很重,十床扎一捆,放在蛇皮袋里,眼看马上就要被水浸湿了,我手脚并用使出所有的力气把它们搬到了板床上,还有几箱子的方便面也都被移到了高处,就这样所有怕水的东西都被搬到了高处,不晓得在搬什么的时候手指被刮破了,血滴在白大褂上我才发现,清理伤口,贴了创可贴,当时突然有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手痛,也不是环境的艰苦,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惨状的局面压抑了我好久,伴着这个雨天终于宣泄出来。

到了第二周,我们从帐篷转到了盖好的简易板房去住,一楼是办公地点,二楼是集体宿舍。5,6个大老爷们挤在一间房里,只能凑合有块地方躺下来,活动板房不稳更不隔音,一个人走路,整栋楼都要响;一个人打呼噜,大家都能听见。因为房顶是铁皮做的,中午的时候,太阳照下来,房间里就象蒸笼一样闷热,可大家没有一个叫苦的,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说有个地方住就已经很好了,有些人在家都睡不好,到这里居然倒头就能睡着。正如大家所说:累了,在哪儿都能睡着。作为指挥部里唯一的一个女性,大家都很照顾我,于是有了一间独立的小房间,晚上就打盆水,端到房间里抹抹,那个时候能够有个地方擦擦澡就已经觉得太幸福了!

我每天早上六点多点就起床,然后帮忙烧开水,打扫卫生,张罗早饭,吃完饭,大家去工地的去工地,画图纸的画图纸,指挥部有几个领导血压都很高,每天除了给他们测血压,提醒他们别忘记吃降压药,就帮忙打打字,发传真,复印东西,事情烦琐而凌乱,虽然脱离分内的事情,但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只有看到了事,只要能做到,能会义不容辞的去做,大家都齐心协力,工作迅速而有条不紊的进行者,因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就是让灾区的灾民早一点能够住进房子!

曾有一个当地的小孩来到我们的指挥部,问他现在还有学上吗?他摇摇头,说:没有了,我们的学校都倒塌了,我们班级50个学生只剩下13个同学了,说着说着这个孩子眼泪就掉了下来,这个孩子是13个幸存者之一,地震那天,他和其他两个孩子被喊到办公室补写未完成的作业,还有十个孩子出去参加舞蹈比赛,就在那一瞬间,房屋倒塌,其他的同学都被压在了废墟里,救都救不出来,我们听不下去了,背过身去抹眼泪,一个领导说:孩子,坚强些!别难过了,我们就是来为你们盖房子的,还有教室,过些天,房子盖好了,你们就可以住进去了,就可以上课了。

相比较这些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学校的孩子们,我们还有什么事觉得是艰难不可面对的哪!

大灾之后防大疫,为了保证指挥部工作人员及周围群众的防御工作,我们唐主任每天都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毒筒,喷洒消毒药水,他不仅是我们保健上的守护神,保护所有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大家的好帮手,买菜、整理、监督卫生、防疫……只要大家叫上一声“唐主任”,只要他在,他就会义不容辞的搭把手,帮个忙。医生的严肃不见了,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友善和乐观。就连指挥部厕所的清理工作,他都一手包办,大家戏称他为“高级职称的掏粪工。

被大家戏称为“大内总管”的刘稼祥主任,每天天还未亮,就出去买菜,然后回来张罗着一日三餐的安排,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离不开他,浓浓夜色中,队员们陆续安歇,他还在帮着同志们巡夜。每天如此,至今还坚持留守在灾区。

在抗震救灾的阵地上,一个临时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科学指挥,攻坚克难,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激励着安徽全体援建人员与灾区人民攻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灾区的严重损失和人员的伤亡,令人悲恸,而大家之后表现出来的全民族的大爱和空前的凝聚力又让人感动,灾区人民从最初的无序.慌乱,到迅速地展开全面的救援和重建,这一切充分的体现了共产党员领导的中国人民是坚强有力的,是不可摧毁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伟大!在灾区短短的三周,让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同时也激励着我朝着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方向迈进!6月9号,我在指挥部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火线党员。

地震,可以震碎房屋,可以震毁家园,但摧不毁众志成城的人们,阻不断人们血脉相连的情感。我们大家都怀着一个奉献的心走到了一起,为灾区的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齐心协力为地震后的老百姓建造遮风挡雨的新家。

这段经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陪伴我左右……

上一条: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日记

下一条:我院护士葛嘉嘉荣获合肥市卫生局、合肥市护士学会演讲大赛三等奖

关闭

Copyright © 202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100号  门诊导医台:0551-66330199  行政总值班:19965130102

医德医风邮箱:sfydgb@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09010938号-2  皖ICP备09010938号-6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