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匆匆之间走过,一转眼,又将是新的一年了。2015年,对我院而言是收获的一年,在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院取得了临床和科研成果的双丰收。2015年,我院徐阿曼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普外科王文斌博士获得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继续让人惊喜的是,王文斌博士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2016年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去年一年内发表SCI收录文章4篇,成为我院科研攻关的标兵。

王文斌,博士,主治医师,校聘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血管外科专业,师从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李晓强教授,作为我院血管外科学科发展重点培养对象留我院普外科工作,后选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进修学习,担任住院总。由于一附院病人多,手术量大,身为住院总更是工作繁忙。平日里,王文斌常常迎着早上的初升的太阳匆匆赶进手术室,等到出手术室时看到的已是夜晚的月亮。下了手术台,还要巡视病房,做好第二天的病例汇报。在如此繁重的临床工作下,他是如何继续科研的工作呢?难道真有捷径可循?
2003年,王文斌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由于本科成绩优秀,王文斌被直接留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工作。可以说,当时能留蚌医一附院工作是很多本科生梦寐以求的事了,但是王文斌从第一天就下定决心要继续深造,留校第一天他就跑去人事科问:“我想读硕士,什么时候我能考?”人事科的回答是:“工作满三年,才允许考硕,而且一旦考上,必须同医院解除工作关系,不享受任何待遇。”王文斌听到这些话,并没有任何犹豫,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决心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已种下。三年后,他当年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蚌医外科学临床专业硕士,师从当时安徽省外科学副主任委员刘瑞林教授。在蚌医工作学习的六年期间,王文斌担任普外科住院总三年,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已能独立处理普外科各种急诊手术,熟练完成III类手术。但是临床技能的提高同时,却加重了王文斌对科研知识的渴求,特别是科研技能匮乏让王文斌感到惶恐。王文斌清楚的认识到光学会治病开刀,缺少科研技能,在现在的教学医院工作中可以说只会一条腿走路了。下面的路该怎么走?王文斌考虑了很久,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功夫不费有心人,2011年王文斌考取了苏州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李晓强教授。可是上学第一天的喜悦很快就被一种的焦虑心情取代,原因是2011年苏州大学对博士毕业要求做了大幅度改革,从以往的中华论著升级为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不小于2.0。由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研培训,如何完成博士毕业要求立刻让王文斌愁容满面,特别面对着很多硕博连读的同班同学早已成竹在胸时,更让王文斌感到如坐针毡。读硕士时,导师手把手的教你去做课题,到了博士阶段,完全是靠自己,导师只会对你的科学设想提出建议。如何选题,立马成为摆在王文斌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从那时起,王文斌开始整夜的查阅外文文献,结合导师确定的“干细胞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大方向,选择了microRNA近年新兴的科研热点作为切入点开始系列研究。博士开题时,王文斌的课题设计受到在座各位博士生导师的一致好评,该课题被当年评为“江苏省高校博士创新课题”。然而,后续的实验过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可以说是艰辛枯燥的,经常会把你搞得身心疲惫。特别在某段时间内,所有的压力接踵而来,甚至让你产生了“高原反应”,窒息、煎熬、夜不能寐,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咬牙挺过去,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不出所望,王文斌的博士课题内容第一次投稿就被《Thrombosis Research》收录,影响因子3.13,顺利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并且,在2013年“第九届全国再生医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得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
博士毕业后,王文斌没有满足现状,早早的开始准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工作再忙,每天都坚持查阅最新的文献,好的文章及时记录整理,课题设计不断地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国自然申报的在每年的三月中下旬,申报前的三个月,王文斌基本没有在深夜一点前睡过,特别是过年的那段时间,王文斌没休息一天,不断的修改标书,反反复复的请大学的专家教授审阅,提出意见后重新返工。王文斌说:“当标书最后投出后,我仍然不满意,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的更好!”
王文斌博士在我院工作以来,已开展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以上皆为我院新技术和新项目,添补了我院血管外科诊疗空白。2015年末,王文斌博士再次前往苏州大学进修学习血管外科专业知识。王文斌博士认为,现在的医疗教学现状对教学医院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科研就像人的两条腿,要一起迈,才能大踏步前进。鉴于此,如何在做好临床工作时搞好科研,王文斌博士有自己的感悟:坚持是第一的,创新是必须的。具体的说几点就是:
一、科学研究像盖房子一样,设计得好非常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课题在设计时要查阅大量的最新文献,追踪最前沿的东西,多查一些综述文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综述文章多是对某一领域研究现状的总结性论述。
二、选题要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即便是已经确定课题,也要联系最前沿的热点研究。课题设计要科学、合理,要有非常好的逻辑关系。课题的理论基础不能有错,否则会南辕北辙。
三、SCI是学术议论文,好的逻辑性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引人入胜。实验设计可以是从不同层面如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动物水平、直到到human level;可以从单一现象,到延伸的相关现象,到一步步由浅入深地阐释机制,再到这一理论的开发应用。
在医学知识大量积累与更新的时代,王文斌博士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高度集中的钻研精神,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科技成果。在科研这条上下求索的道路上,他将坚持到底。(党委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