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宝龙,内科主任医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心血管内科主任,兼重症医学科主任,内科教研室负责人,第二党支部书记。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呼吸病学会委员、心血管病学会委员。担任《临床心脏电生理杂志》编辑多年,在省内心血管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患者眼中,唐宝龙主任是一位可亲又可敬的医生,拥有忠实“粉丝”无数。在跟随主任查房的过程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医患一家亲”的含义。正因为他在医疗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诊治疾患的过程中的尽职尽责,让他在患者心目才树立了自己可敬的形象,唐主任除了医生之外,还承担着多重的角色:为了避免自己的下属和患者家属“吃光”,自己陪同患者做CT检查;为不方便办理出入院的患者办理相关手续,他是“患者家属”;不厌其烦的为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做支持和引导,他是“心理疏导者”;为出院的患者提供延续的医疗咨询和服务,他是“医疗保健者”。在同事眼中,他是最亲切的好领导,他坚持用心做事,虚心学习,团结老同志,带领新同志,与同事相处和睦;善于换位思考,替患者、替同事想的多。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他总是耐心倾听,细心开导,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困难。工作中,无论是多难啃的骨头,他都能以他独特的工作方法和饱满的热情化解难题,解决突发紧急状况。而在唐主任眼中,患者的需求是高于一切的,医护的任何行动都必须以能满足患者需求和治疗为前提。几十年工作如一日,每天早上7:00到岗,在晨会交班前常规对病房的患者进行巡查,正因为如此,科室一直有着严谨的工作氛围,任何安全隐患均逃不过主任的“火眼金睛”。
他所在的科室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病人多、急诊多、危重多,病情变化快,身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常常是刚进家门,又要返回病房,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半夜起来抢救病人已习以为常,争分夺秒更是常态。病情就是命令,容不得丝毫懈怠。无论会诊、义诊、下乡、术中监护,他总是随叫随到,首当其冲。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能详详细细解释说明,兢兢业业施诊,不厌其烦和家属沟通。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最早到科室,坚持每天下班前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情变化,一一解决完病人的问题,最晚离开。
唐宝龙主任业务专精,是危重病人抢救的定海神针。2015年末一个普通的前列腺电切手术上,病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情况万分危急,唐主任闻讯后立即赶到手术室,指挥抢救复苏。心脏按压、电除颤、血管活性药物、补液扩容、输血,但病人对抢救没有任何反应,始终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唐主任一边指挥大家轮番上阵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确保患者在无自主心跳的情况下保持有效的器官灌注,另一边调整血管活性药物,间断给予电除颤。然而在经过长达近50分钟的心肺复苏后病人仍然没有恢复自主心律,手术室内气氛愈发紧张,死神仿佛已然降临,众人似乎看不到希望!在远远超出法定抢救时间后,怎么办?也许是出于对病情把握的高度自信,也许是心中救死扶伤对病人不离不弃的执着信念,唐主任鼓励大家继续心肺复苏不要放弃,同时再次给予患者电除颤,“单向波360焦耳,大家让开!”,随着病人身体微微一震,心电监护上豁然出现窦性心律,“自主心律恢复!血压回升!脉氧回升!”,病人奇迹般的抢救成功,跳动的心电波如同美妙的音符,在场的抢救人员激动万分,如释重负。术后病人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事后过去很长时间,参与抢救的人员仍历历在目,唐主任临危不乱的指挥,高超的专业技术以及面对重危病人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感都为年轻医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课!
在同事们眼中,他既有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又有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对生命怀有更深的悲悯之情和敬畏之情。对待患者不分“贫富贵贱”,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始终把他们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体贴入微。“视病人如亲人”,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正因为他精湛的医术、敬业的态度和高尚的医德让他拥有了无数的“粉丝”。有一对以收废品为生的80多岁高龄老夫妻病至膏肓,收养的小孙子面临高考,他主动帮忙申请减免医疗费用,偷偷资助少年生活,鼓励他安心高考。多年后少年成家立业时把他奉为座上贵宾。一名老年痴呆患者很多记忆都丧失了,但至今还恋恋不忘的是十几年前唐主任借钱给她做了脑CT从而明确诊断得到及时治疗。一位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孤寡老人,电池耗竭需更换,因多年前的欠债尚未还清,家徒四壁。他多方联系厂家免费为他更换,并组织同事们献爱心交齐了手术费用。老人家老泪纵横,见人就说“我能活着是唐主任给的”。为了表达谢意,一位农村老大娘硬塞给他一筐鸡蛋,他转身就把鸡蛋钱偷偷充到她的住院费里;一些连家人也许都模糊的病患可以清楚叫出他的名字;一些情绪波动大的病患一看到他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积极配合治疗;一些病患不愿和子女说的知心话,却对他倾囊掏出。他治疗过的患者,大部分都成了他的“老熟人”和“老朋友”,每天找他看病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这些看似神奇的景象在他的病房已不足为怪。他的门诊24小时开诊,手机24小时开机,他总说“好多农村病人远道而来,在省城无依无靠,举全家之力看病,我们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他不仅是一位好医生,也是一位好老师,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宝贵经验无私传授给年轻医生,以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支医德高尚、技术扎实、作风过硬的专科队伍。无论在抗击“非典”的战场,还是抵御“甲流”的斗争以及医院内每一个重大抢救,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带领医护团队舍小家为大家,在救治病人的现场冲锋陷阵。所领导的科室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科室”。每年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无数,但他的办公室从不挂一面锦旗或奖状,只有堆满桌子的处方和检查单。他人格魅力突出,不追求名誉利益,看中的是病人的口碑;不摆架子,始终把自己放在低位,与同事平等相处,真诚相待;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向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病人心目中他是可以充分信赖和依靠的好医生;在同事们眼中他是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又平易近人的好领导。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医院树立了一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影响了年轻一辈医护人员。(党委工作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