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在家躺着啥也不干就是为祖国做贡献了”
“在家闷着呀闷到什么时候呀才是个头啊”
“我想出去,我想聚餐,我想逛街,我想。。。。”
今年,对于平常人来说可能是个“宅年”,对于广大医护人员来说,你每天待腻的家、觉得无聊的家却是他们梦寐以求回不去的家。

重症监护室是一个温暖而又团结的大家庭,在党支部书记王楠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医院取消春节假期的通知,大年初一全员到岗,照常上班,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主动自愿的签下了“请战书”,按下了红红的拇指印。ICU的青年团员们积极参与了医院和科室组织的每一次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培训会,全员报名新型肺炎预备队,服从科室的各项安排。
在护士长吴丽的组织下,科室迅速申领体温表,创建“体温登记群”,要求科室每位医护人员每日八点前测量并登记体温;组织培训了两次穿脱隔离衣操作,并进行全员考核,确保人人通过;严格限制每日下午探视人员,探视前询问外出史,测量体温并登记,协助穿脱隔离衣,进出完善手卫生,并在科室的进出口处粘贴公告。

值得夸赞的是,ICU团支部的青年团员们,在这次支援武汉的行动中,也奉献了他们的力量。刘善青,主治医师,得知“第二批”援鄂需要一名重症专业的主治医生时,“那就是我了”刘老师痛快的说出来这句话,当天刘老师值班,在找到替班人员后即刻回家打包行李,并在第二天全副武装后去超市采购高能量食品,想为科里的第一批逆行者们送去能量补给;孙云,工龄5年,在ICU称号为“话少能力强”,平时工作中,不善言辞,喜欢默默干活的那种人,科室上的第一例ECMO中就有他的身影,生活中,是个宅男,前不久才了解到他居然还是个象棋高手,在这次的支援武汉的行动中,他更是积极报名申请,也很光荣的被选为我院“第二批”援鄂的人员之一;代楠楠,工龄9年,大家都喜欢喊她“楠楠老师”,楠楠老师负责科室的护理文书,绩效考核等重量级工作,可以说是科室背后默默工作的人,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孩子才2岁,我有问过她怎么舍得呢?她说“虽然科室需要我,但那边更需要我,我工作年限长,临床经验比他们多,我去最合适了”。“舍小家顾大家”就是形容楠楠老师最贴切的话了,当确定被选为“第二批”援鄂的人员的当晚,楠楠老师整个家庭的气氛是低沉的,小孩子以为妈妈只是出去旅游一趟,几天就回来了,第二天去上班也是带着行李箱去的,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临出家门时,每个人一个拥抱,此刻无声胜有声,楠楠老师的老公还戴着墨镜掩盖早已哭红的眼眶;武梦茹,工龄4年,是科里年轻力量,当知道她是第三批人员的时候我们都很惊讶,“她不是在备孕么,她怎么能去”这是大家心里的想法,梦茹同学把原本就不长的头发又剪短了,说到那边省洗发水,被选上的消息她也只是告诉了老公,并对家里的四位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都保密,她说“让那么多人担心干啥,有一个人知情就行了,也没多大事儿”,很符合她一贯酷酷的风格;彭羽,工龄5年,作为ICU的团支部书记,她当然也是踊跃报名了这次行动,作为家里的独生女,也是花了好几天时间说服了父母,她说“这是不得不去的政治任务,让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的行李也是父母一个个收拾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父母满满的爱,身为“第三批”援鄂人员的她依旧在正常上班,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你以为ICU只有这些“逆行者”么?不,科室还有坚守上班的人员。由于“第一批”人员的出征,科室进行了人员调动,感谢护理部老师注入的新鲜血液,这几天,何芳老师就承担起了带教工作,ICU的各项护理操作都要一一演示,看她认真的模样真的值得学习;主管总务的张倩倩已经怀孕8个月了,她是科里的“管家婆”,申领物品,补充耗材,陪病人外出检查,送洗衣物,都是她的工作内容,“有没有需要我帮忙的”“我来帮你吧”是她说的最多的话了,生龙活虎的都不符合她孕妇的身份了,她还做了许多额外的活,比如谁的扣子掉了,袖口松了,她不下班都要给缝好才走,这不今天她又给我们的卧床患者床边洗头了,最后还给扎了个可爱的小辫子。
这样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在党支部的引领、团支部的组织下,ICU的青年团员们在疫情面前都拧成一股绳,团结友爱,携手同心,不信谣不传谣,不光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防护还对身边的亲友积极宣教防护的重要性,“勤洗手勤消毒,出门必须戴口罩,拒绝野味,远离人群”已经喊成了口号。作为新时代的团员青年,抗击疫情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渡难关,为今早有力有效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贡献团员青年的积极力量。(团委)